中源控股表示在 “十五五” 规划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 “根基”,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 “创新主导、摆脱传统路径,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既是巩固产业体系基本盘的必然要求,也是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
01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深层联结
(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升级为核心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显著标志。中源控股表示,其核心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脱离传统增长模式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并非仅局限于新兴产业,更是传统产业 “老树发新芽” 的核心引擎。
(二)传统产业的三大认知误区
当前,不少企业与地区对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存在认知偏差:一是将新质生产力等同于 “高端概念”,认为与传统产业无关,忽视了转型带来的潜力释放;二是担忧转型成本高、成效难保障,未能正视初期认知统一、流程梳理的长期价值;三是割裂新旧产业关联,忽视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与新兴产业的反哺效应,导致发展合力不足。
事实上,传统产业通过高端化改造,完全能实现质的飞跃,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孕育土壤。
02 传统产业转型的 “十五五” 图景
(一)转型机遇凸显
国家层面持续推动技术改造与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传统产业注入政策红利;5G、AI、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成熟应用,为传统产业全流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消费需求升级与产业协同需求,倒逼传统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型,催生新场景、新模式。
(二)现实挑战不容忽视
国际层面,大国竞争加剧与保护主义抬头,关键领域 “卡脖子” 问题制约转型进程;国内层面,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滞后,部分地区产业规划 “同构化” 严重,协同支撑能力薄弱,这些都对传统产业转型提出了严峻考验。
(三)核心转型路径
科技创新引领: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校企共建研发平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如保定市东方物探申建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实现技术突破;
智能化改造:通过自动化设备、数字孪生、AI 视觉检测等技术,重构生产流程,提升效率与精度;
绿色化转型:借助设备更新、绿色技术推广,降低能耗与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共享生态构建:打造共享工厂、产业协同平台,整合设计、生产、服务资源,形成全链条赋能格局。
03 传统产业转型的标杆案例
(一)泉州晋江:智能化转型激活鞋服产业
信泰科技打造的 “黑灯工厂” 集成 5G 与 AI 技术,生产效率提升 35%、不良率下降 60%,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华宇织造的 5G 数字孪生工厂,使研发周期缩短 30%,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当地传统鞋服产业订单交付周期从 21 天压缩至 7 天,实现了从 “传统制造” 到 “智能智造” 的跨越。
(二)保定:共享模式重构产业生态
保定 42 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成 19 个共享工厂,白沟箱包通过 “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 整合设计与生产资源,年产箱包 8 亿只、产值达 471 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28%;高阳印染企业集聚生态园区,依托数字化共享平台实现生产效率提升 30%、综合成本降低 30%,完成循环经济转型。
(三)山西: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升级
宝武太钢研发的 0.015 毫米 “手撕钢”,填补国内高温超导基材用精密箔材空白;晋城钢铁的氢基直接还原车间,以煤层气为原料实现铁矿石向高纯铁水的转化,完成从 “建筑用钢” 到 “装备用钢” 的跃升,彰显传统钢铁产业的技术焕新潜力。
“十五五” 新征程上,传统产业不再是 “落后” 的代名词,而是新质生产力生长的沃土。中源控股表示,随着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传统产业必将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转型道路上,焕发更强活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筑牢根基。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内容部分信息来源网络,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