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绿色消费活力涌动,绿色生产力加快培育,在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的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近日,习总书记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 我国绿色生产的强劲势头
你敢相信吗?我国每售出百辆汽车,其中新能源车型便占据半数以上。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与节能家电市场呈现出蓬勃生机,绿色消费正逐步成为社会新潮流。
在生产端,绿色转型同样势不可挡。中源控股关注到,超过140家钢铁企业已全面实现超低排放改造,覆盖粗钢产能近5.91亿吨,彰显了我国绿色生产的强劲势头。
能耗持续下降,产业愈发绿色。在“十四五”规划的前四年里,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11.6%,产业的“绿色含量”正不断提升其“经济价值”。
绿色发展,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多次强调要走绿色低碳之路,推动工业领域绿色制造,构建绿色制造与服务体系,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他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显著提升经济绿色化水平,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完善绿色产业体系,促进可持续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王海芹表示,总书记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部署,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当前,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正催生新的绿色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 多个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推动绿色产业升级
为推动产业绿色升级,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近十年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千亿元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绿色技术产业化;同时,推出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加速重点行业绿色改造,通过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家庭和企业节能降碳。
绿色理念已深入人心,绿色消费产品正从“备选”变为“首选”。盛夏时节,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绿色家电成为市场主流。数据显示,超九成以旧换新家电订单均为一级能效产品,消费升级正引领生产端绿色转型。
譬如,广东顺德融方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柯辉华表示,自“国补”政策实施以来,公司订单量增长20%,计划投资两亿元新建生产基地和三条智能化生产线,以推动绿色产品升级。
不仅家电行业,绿色建筑也日益受到青睐。太阳能供电、地热能调温等绿色技术广泛应用,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已超91%,节能建筑面积累计超过300亿平方米,带动绿色建材产业蓬勃发展。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正加速形成,绿色需求持续增长,推动绿色供给不断增加,促使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在较为冷门的船舶制造领域,绿色低碳已成为新趋势。清洁甲醇替代传统燃油、节能风帆助力航行,中国船企已揽获全球超78%的绿色船舶订单,实现主流船型全覆盖。
同时,石化化工、钢铁、船舶等27个工业重点行业正抓住设备更新改造机遇,加快工艺升级,实现绿色转型。目前,我国已建成6400多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覆盖多个行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
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全球最大的压缩气体储能电站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这座巨型“充电宝”利用二氧化碳压缩膨胀技术实现清洁能源储存,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取得新突破。上半年,风电建设持续加速,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同比增长72%。中源控股表示,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制造体系,产业绿色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绿色基础。
- 中源控股如何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产业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国内绿色转型的企业,可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构建起覆盖噪声治理、绿色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及数智科技的多元化绿色产业体系,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转型样本。
中源控股表示,在全球气候治理与“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产业已成为重塑经济结构、推动可持续转型的核心引擎。助力其发展需构建“政策-技术-产业-市场-国际”五维协同体系,形成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践的闭环。
政策端需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完善绿色标准与认证体系(如碳标签、能效标识)划定行业基准线,以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绿色信贷等工具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同时依托全国碳市场、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倒逼高耗能行业升级。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已促使中国钢铁、化工企业加速低碳技术研发,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正是购置税减免、充电桩补贴等政策与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
绿色产业的发展绝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策制定者、技术创新者、产业组织者、市场消费者与全球合作者共同发力。中源控股表示,唯有多个角色主体协同发力,让政策激励转化为技术突破、让技术突破催生产业变革、让产业变革激发市场需求、让市场需求推动合作,方能实现绿色发展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的跨越,为气候治理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