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中源控股携手合作伙伴,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经济提质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实体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其各个关键领域的发展水准也在持续攀升。

2025年至2035年,将是中国经济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跃迁的关键十年。全球技术革命加速、人口结构剧变、能源体系重构、地缘政治博弈深化,多重变量交织下,未来产业的崛起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场,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突破30万亿元。

不过,就当前形势而言,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结构性矛盾依旧显著,像制造业里的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它们在发展和融资环节都遭遇了诸多难题。​

中源控股表示,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融资困境,主要源于融资结构失衡、管理模式陈旧以及产权界定模糊等问题。​

国家相关部门曾出台《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22〕12 号),随后又发布了接续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支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稳定并扩大制造业的引资规模,全力破解制造业这类实体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短缺的瓶颈,同时扶持那些在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名列前茅的国家级经开区,鼓励它们通过创新实现提升,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部门出台的这些政策,中源控股结合自身集团的实际状况,主动打造集团的资源生态体系,把服务重心放在助力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上。​

国家政策为实体项目发展保驾护航

以制造业为例,在符合园区规划环评结论和审查要求的前提下,对于国家级经开区内的重大制造业项目,依法简化其环评内容,优化审批服务;而对于那些符合生态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则加快环评审批速度。​

首先,保障项目的用地需求。国家鼓励对国家级经开区的重大引资项目建设用地给予支持,通过创新产业用地分类、倡导土地混合利用、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上限、预留产业发展空间等办法,满足高端制造业外资项目的用地需求。​

各地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尽早参与到产业项目的生成阶段或者项目的可研过程中,借助节约集约用地专门评价,推动新上项目达到国内同行业节约集约用地的先进水平。同时,改进和完善开发区节约集约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实际控制或管理的面积,实事求是地考核其节约集约水平。​

其次,加大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现有的资金渠道,并且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支持那些符合条件的制造业项目,促进外向型产业实现质的提升和效的增长。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增加对国家级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助力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项目完成转型升级与绿色改造。​

中源控股携手合作伙伴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制造业企业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云等新技术,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支撑,开展智能制造工作,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程度。在产业链中,运用智能采购、智能物流、供应链集成等技术,推动整个产业链的融合与智能化发展。对于国家级经开区内的优秀智能制造企业,优先支持它们申报 “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并鼓励设立外资研发中心。​

在培育产业集群方面,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所带来的优势,在 “稳链”“补链”“固链”“强链” 中发挥重要作用。依托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网络,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同时,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积极参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

在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上,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内的制造业企业努力创建绿色制造标杆,助力国家级经开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引进绿色低碳技术,通过绿色升级改造,推动产业实现低碳转型和节能减排。

此外,鼓励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发展风电、光电、地热等清洁能源,推动区内企业参与绿色电力交易,不断提高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对于区域政府而言,加大招商引资支持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拓宽招商引资的资源渠道。​

充分利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的优势,加大对国家级经开区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尝试从国家级经开区挑选符合条件的干部,派往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工作,以此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

第二,充分运用好资金政策。​

要将现有的资金渠道利用起来,支持国家级经开区举办各类招商引资活动,打造国际合作新载体,提高载体服务的集约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从而促进相关外向型产业的发展。​

第三,扩大开放平台的叠加优势。​

支持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省市所属的国家级经开区承担试点任务。鼓励国家级经开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的平台政策,按照规定开展 “两头在外” 的保税维修、跨境电商贸易便利化等创新业务。